您当前的位置:健康焦点网要闻正文

直击浙大二院这个24小时在线的国家队凭什么这么硬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4 16:03:06  阅读:6719+ 作者:浙医二院

原标题:直击!浙大二院这个“24小时在线”的“国家队”,凭什么这么“硬核”?

闪着警示灯的救护车,吼叫奔来又急迫动身……

不管冬夏,不分昼夜,坐落杭州解放路88号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隶属第二医院急诊中心,总是处于高度严峻又有序繁忙的状况。

每天,会有近1000名患者走到或被急救车、直升机送到这儿。他们中,约有70位需求紧迫抢救医治。 这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跟存亡休戚相关。

近年来,这个以各种疑难杂症救治为特征,承担着浙江省和附近省市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急诊中心,因在G20杭州峰会医疗保证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入印象。

尤其是在严峻伤口的归纳救治上,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在伤口急救科、心脏内外科、胸外科、神经内外科、烧伤科、外科、骨科、麻醉科等优势学科群的协同作战下,已在国内构成显着优势,荣登我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度我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 第三名。2019年9月, 浙大二院还成为 全国第一批国家伤口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这个被外界称为“硬核”的急诊伤口团队,因什么而“硬核”? 浙大二院立体高效的伤口急救系统是怎么构建的?不久前,咱们以见习生的身份到此考察,记载12时辰里的点滴故事,经过急诊中心这扇窗口,见证、实录一家医院的初心与立异。

6:16

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的小确幸

清晨6时16分,严冬的杭州,还在一片暗色中。

50多岁的老陈(化名),捂着胸口,脸色苍白,脑门冒汗,在女婿的搀扶下,仓促走进急诊中心。

“咱们是从湖北到杭州旅行的,动车到站前10分钟,岳父忽然胸疼胸闷,满头大汗。咱们急坏了,一下高铁,就赶忙打车过来。”女婿口气着急。

看着表情苦楚的老陈,分诊台护理郎凯丽的神态立刻严峻起来。她当即向心内科值勤医师马群超报告,一起注册绿色通道,扶助老陈躺在复苏室的胸痛患者专用抢救床上。 “这个很可能是急性心梗患者。急性心梗,每耽搁一分钟,都会对心脏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她说。咱们意识到, 一场存亡竞速已在面前。

电话还未挂掉,马群超医师已疾步跑来。而从老陈躺在抢救床上的那刻起,心电图查看、除颤仪监护、静脉通路注册,血化验、心肌酶谱等床边心肺五项联检就已相继进行,并在20分钟内敏捷完结。6时47分,老陈已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转入心血管介入中心。在那里,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7时02分,医师经过微创手术,为老陈植入一枚支架,成功打通100%阻塞的血管。 整一个完好的进程,用时46分钟。

咱们了解到,急性心梗患者从抵达医院到血运重建的国际标准抢救时刻为90分钟。 现在,浙大二院均匀用时68分钟,最短仅20分钟。

做完手术的老陈,已被送入心内科监护室。“没想到,这么严峻的病,这么快就治好了。多亏了浙大二院!”老陈女婿慨叹连连。

过后,马群超告知咱们:“关于症状较重的患者,急诊中心都会注册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在与时刻的争夺战中,得到最快速度的救治。这也是医院‘最多跑一次’变革的重要行动之一。”

急诊室里,一场存亡竞速的抢救正在进行

9:03

代码“333”“999”里的诀窍

9时许,浙大二院砖赤色的拱门下,求医者络绎来往。刚回急诊中心,咱们便听到播送响起: “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门诊一楼药房‘999’!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 咱们还没回过神来,就看见急诊医师丁建波、护理洪慧拎着急救箱擦身而过,急急奔向门诊大厅;护工推着急救病床一路小跑曩昔。

咱们紧随其后赶到门诊药房时,只见一名年青男人平躺在地,门诊护理正在为他做心脏复苏按压,丁建波、洪慧当即接手抢救作业。 “代码‘999’,指的是院内急救。每逢听到‘999’呼叫,各科室的医疗急救小组都会按职责区域,在5分钟内抵达出事地点。今日出事的门诊大厅,就是咱们科担任的区域……” 过后,丁建波向咱们解释道。

如果说, “999”呼叫的是医疗急救小组,那么,“333”吹响的就是抢救生命的集结号。

浮光掠影的是,2014年7月5日,杭州突发公交车纵火事情,30多人受伤,其间15人重伤。面临这场存亡救援,浙大二院当即拨响了“急诊一楼‘333’”。担任气道疏通的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医师,担任生命支撑的心血管内科、外科医师,还有烧伤科、神经内外科……只需没在为患者做医治的,立刻从五湖四海奔向急诊抢救室,15分钟内便完结8例气管切开手术……面临8位烧伤面积大于60%、其间两位烧伤面积大于90%的患者,浙大二院25个学科先后会诊评论100余次,经过最优化的医治和精细化的照护,终究发明了“集体重度烧伤患者零逝世”的奇观。

“‘333’‘999’,这是浙大二院独有的代码,意味着一个全院性的紧迫求救呼叫系统。”丁建波说。这次阅历也让咱们深入感触到,滋润在代码里的,是浙大二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情怀。

13:12

钢筋穿身的小伙能走了

午间,急诊中心相对安静,急诊科医师赵光锋的心里,却因高兴而波澜起伏。

“刚刚小井(化名)爸爸来找我,说小井恢复得很好,已能正常行走。再过3个月至6个月,等肠道造瘘口回纳,小井就能与正常人相同生活了!”素日性情沉稳的赵光锋,此刻笑得就像孩子一般。

这是一个医学奇观。1个多月前,年仅22岁的小井在工地干活时,不小心从高处下跌,臀部被一根1米多长的钢筋穿入。 险之又险的是,钢筋顶级离心脏仅剩3厘米!出事那日19时,他被送至浙大二院急诊中心。面临这种严峻伤口,浙大二院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专家们当即集聚而来,与急诊科、麻醉科、行政及医疗总值勤紧迫安排多学科评论、制定手术计划,此后又轮流上台,忙到次日清晨3时,总算从患者肛门处将1米多长的钢筋取出。

但这场生命竞速远未完毕。迟发性脏器损害、术后的抗感染、深静脉血栓、养分、恢复……每一道都是存亡难关。为此,在急诊中心牵头下,浙大二院一次次安排多学科会诊、制定医治计划。经过这种规范化、个性化、连续性的医治,小井术后仅一天,就从监护室转出,开端吃无渣食物;术后10天就能下床行走,半个月后转到恢复医院,整个医治精准、连接、高效,没受就任何不必要的“折腾”。

“一个强壮急诊中心的背面,必定要有一个强壮医院在支撑。急诊医学科与优势学科群的协同、结合,才干构筑起高效有力的急救系统。”赵光锋说,“你问咱们‘硬核’在哪?我想,这就是答案之一。”

医师在手术室繁忙

17:36

纸质交代单背面的仁心

夜幕降临,浙大二院门诊大楼前,来往求医的人流已然稀疏,急诊中心内仍然灯火通明。此刻,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已进入一天中的“小接班”时刻。

“早晨的‘大接班’、黄昏的‘小接班’,最能看出一家医院的办理理念和服务水平。尤其在状况复杂、节奏快速的急诊中心,每天有必要进行3次交代班,医护人员交代班的精确、到位程度,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能否得到连续性、高质量的医治。”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介绍说。

在护理长王钰炜的带领下,咱们走进科技感很强的“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这是急诊复苏室,共有3张床位、1间手术室,大多数都用在收治伤口、卒中、胸痛患者。咱们有个准则,一直会空出1张紧迫复苏病床,以保证为来到我院的突发重症患者,供给最需求、最快速的医疗救治。”她对咱们说。对话间,一位男性胸痛患者被分诊台护理搀扶进来,躺在病床上,开端做各项查看。心内科值勤医师也同步赶了过来。

再过一道门,就是急诊抢救室。放眼望去,17张病床满满当当。13号病床前,早班急诊内科医师手持《值勤与交代班记载本》,向晚班急诊内科医师阐明患者状况:“今日刚做过头颅增强核磁共振和下肢血管超声查看……”从口头交代班、床边交代班再到纸质交代记载单,流程设置的这道加法,会加剧医护人员的担负,却能为患者得到不间断的优质照护供给更多保证。

“细节决定胜败。这也是浙大二院‘患者与服务目标至上’理念的明显表现。”张茂说。

0:12

后深夜的两台抢救手术

时针划过24时。

“患者立刻到了!”值勤神经内科医师迈着大步走进急诊复苏室。1分钟后,急救车将处于昏倒状况中的65岁张伯父(化名)送达。前日19时20分,张伯父煮饭时呈现头晕、口齿迷糊等症状。当地医院置疑他脑出血,并将其转院到浙大二院。神经内科医师快速为张伯父做查看,并叫来神经外科医师会诊。“考虑到出血部位欠好,咱们会诊的主张是进行手术。”跟家人交流,征得赞同后,医护人员当行将张伯父送至4楼手术室。 “对医师来说,能在救治患者时得到患者家族的经心信赖,是最宝贵的。”神经外科医师慨叹道。

刚将张伯父转入手术室,又一场存亡竞速降临。

一位遭受火灾、神志不清的老太太,从当地医院被紧迫送来。“底层医院说,根本没得救了,让咱们转到浙大二院,最终试着抢救看看。”白叟女儿双眼红肿,满脸泪痕。

首位接诊的,是烧伤科副主任医师邵华伟。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医师也同步赶到。“患者应是烟雾吸入性损害,她体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都已到达致死剂量。”邵华伟判别,得立刻进行“洗肺”手术。

急诊复苏室内,几个科室的医师联手苦战、分秒必争;室外,老太太的数十个亲人来回踱步、焦急万分。

手术空隙,恰逢护理总值勤、手术室护理长项海燕到急诊中心巡视。她告知咱们, 医院专门留出4个急诊手术间,至少装备10名麻醉科医师,满负荷作业时,还会随时调用医护人员和其他手术间,以保证为急诊患者及时供给救治。这在手术使命深重的大医院,是很罕见的。

清晨1点的急诊室,繁忙仍旧

5:16

敬畏生命是一堂必修课

一片灯火通明、一夜严峻繁忙,考察急诊中心的咱们,彻底感触不到一个夜晚行将曩昔。

好音讯、坏音讯连续传来——脑出血的张伯父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已进入重症监护室;烟雾吸入性损害的老太太,经过1个多小时抢救,从头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早上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张大姐,虽经全力抢救,但因病况过重,状况不容乐观。

每逢好音讯传来,哪怕不是自己管的那床患者,医护人员也会彼此共享音讯和高兴;若是听到坏音讯,咱们尽管持续投入作业,但神态怅然若失,咱们能感触到,他们在心中悄悄叹息。

“有时去治好,常常去协助,总是去安慰。”张茂对咱们说,每逢觉得“压力山大”时,他就用美国医师特鲁多的这句话来鼓舞自己和搭档。存亡的无常,医学的限制,每个医师都深有体会, “在急诊中心,面临存亡是一切医护人员的必修课。这也让咱们对生命愈加敬畏。”

离别时,急诊医学科赵小纲的一番话,也深深地印在了咱们的心田上。他说:“有人会替急诊科医师惋惜,不能像专科医师那样成名成家。乃至,由于手术常常在深夜,患者家族都未必记住住你、道声感谢。但对急诊科医师来说,每逢救回一个生命,咱们就会有种发自心里的愉悦感、成就感。”

对人的重视 任何技能无法代替

我所考察的浙大二院急诊中心,每年要救治超越1000例严峻伤口患者。但这儿的医师却告知我,他们寻求的终极目标,不只是让患者存活,并且是大脑功用的彻底恢复。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在24小时的亲历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初心立异

院长王建安告知我,急诊中心是医院办理文明最集中表现的当地。考察时,我发现,多学科联合诊治在急诊中心已是常态。它让患者一次就诊,就可完结疾病诊断、归纳医治计划的制定和施行,完成“院内不跑腿”。现在,在整个浙大二院,该医治形式已让两万余人次患者获益。首问担任制、密切协作制,让急诊患者在分诊后,不管由哪个科室、哪位医师接手,都不会被延伸和耽搁医治时刻。一直空1张床位,设置4间手术室,交代班要有纸质记载单……急诊中心的每个细节,更是透露着对患者的重视。记住急诊科主任张茂就曾说过,一定要谨记,对人的重视,是任何技能代替不了的。

在考察中,我发现 这儿的急诊中心,不只是单一的急诊医学科。从硬件到软件,从架构到准则,一个立体高效的急救系统已然构成。比方在前端,10年前就启用直升机急救;2019年4月又在我省首推5G急救形式,借用互联网和5G技能,打破医治的时空限制。在中端,经过不断优化流程,立异医治形式,让急救变得更高效。在后端,心脏内外科等优势学科群的一起支撑、通力合作,让急诊中心在面临严峻伤口的归纳救治时底气满满。我想, 这也是为何浙大二院能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伤口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的重要原因。

文 | 浙江新闻 纪驭亚

图 | 浙大二院 宣扬中心

修改监制 | 浙大二院 宣扬中心

在看,点赞!

职责修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